金瓶梅|1-100回|內容結構概要

《金瓶梅》以《水滸傳》中西門慶與潘金蓮的故事為引子展開,塑造了鮮活的晚明社會群像,描繪了當時社會的市井風俗、婚喪嫁娶、飲食起居與節慶禮儀。著作裏的角色眾多、形象鮮明,特別是西門慶、潘金蓮、李瓶兒、春梅等人,各具性格,展現出人性複雜的一面。

《金瓶梅》之書名,取自書中三位女性角色的名字,即潘金蓮(金)、李瓶兒(瓶)、春梅(梅);但其更深層的寓意,是分別代表金錢、情欲與權力:“金”象徵財富、金錢,也代表人們對物質的貪求;“瓶”象徵酒器、歡宴,暗喻縱情享樂和沉溺於肉欲之中;“梅”象徵女性、風塵,也可能暗指妓女、妾鬟的命運,甚至與“黴”諧音,預示最終衰敗和悲劇的結局。

《金瓶梅(崇禎本)》全書分為三個部分:

第一部分(第1-30回):
西門慶的崛起與家庭奢華生活

故事開篇即以潘金蓮毒殺武大郎、西門慶迎娶潘金蓮,拉開了全書的序幕。西門慶原為一普通商人,憑藉與官府的勾結、行賄打通關系,在鹽業、藥鋪、布店等多個行業迅速擴展勢力。他善於籠絡人心,使用金錢、宴請、女色交結高級官員,逐步成為山東清河縣首屈一指的豪紳。在事業蒸蒸日上的同時,他的家庭規模也迅速擴大,接連迎娶孟玉樓、潘金蓮、李瓶兒等人,形成一個龐大而複雜的家庭結構,家族內部的權力鬥爭與爭風吃醋由此展開。這一部分不僅描繪了西門慶如何依靠金錢權勢橫行於官場與市井,還細緻入微描寫了日常生活,包括飲食起居、節慶禮儀、女性妝飾、民間習俗等——雖然故事背景設定在北宋,但其社會風貌、價值觀念卻深刻反映了明代中晚期的實際社會生態。

第二部分(第31-70回):
西門慶的衰敗與家族紛爭

西門慶在商界和官場上的迅速成功,與眾多官僚和商賈的交往,逐漸達到權力與財富的巔峰,但他的貪婪與放縱也逐漸引發危機。他的生活愈發奢靡,沉迷酒色、追求官職、結交權貴,但最終陷入種種陰謀和利益糾葛。他的妻妾爭寵不斷,尤其是潘金蓮與李瓶兒的衝突,最終導致李瓶兒悲慘病逝。與此同時,西門慶的商業帝國也因無節制的揮霍、官場動盪和內部矛盾而開始瓦解。他逐漸失去對家族的掌控,家庭內部的關係變得更加複雜,最終西門慶因縱欲過度而暴斃身亡。這是一個權勢人物的衰敗軌跡,也折射出晚明社會的種種腐朽。

第三部分(第71-100回):
西門慶死後家族的瓦解與結局

講述西門慶死後,他的家族在內外夾擊之下迅速瓦解。吳月娘作為正室夫人,努力穩定局勢、維持家業,但面對接連不斷的內外糾紛以及官府的敲詐勒索,終究力不能支。西門慶在世時構建的財富王國,最終分崩離析,家庭成員各自為政,有的爭奪財產,有的出逃改嫁,有的身陷囹圄,昔日的繁華景象轉眼不復。潘金蓮在陷害李瓶兒、挑撥家庭關係後,最終遭遇因果報應,被武松手刃而死;春梅則因自身聰慧和手段,擺脫厄運,成為少數得以倖存的女性角色。至於西門慶的子嗣,或早夭,或沉淪,家業也因數孫無能而徹底崩潰。整座西門府第,徹底敗落、破敗荒涼。這一結局深刻揭示了社會盛極而衰的普遍規律。